博罗县是岭南四大文明古县之一,在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
屠睢在当时与蒙恬齐名,互为秦朝南征北战的大将,蒙恬北征匈奴,屠睢南征百越。
大秦的战事一开始并不顺利,屠睢中毒箭身亡,秦始皇不得不走马换将,公元前214年,秦军终于占领岭南地区。
秦始皇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在属于南海郡的博罗置县,初名傅罗,县治梁化(今惠东县梁化镇)。
“傅罗”之名源于古代罗浮山的神话传说。
据说来自于海上蓬莱仙山的一脉(指浮山),从海上飘浮而来,与原有的罗山连结在一起。
古代“傅”与“附”互通,指附着、靠近之意,故有“傅罗”之名。
“傅罗”改名“博罗”的时间大概在公元265年至280年之间。晋武帝太康元年,西晋灭掉了南方的孙吴政权,需要编纂一部反映各地现实状况的地志,以便于管治统一而辽阔的疆域,因此即着手编纂全国性的地理志——《晋太康地志》,在这个地志中,有了博罗县的称呼。
傅罗县为何变成了博罗县呢?
说法一:唐代《郡国志》记载,循州有博罗山,浮海而来,傅着罗山,故名博罗。
说法二:清初粤籍学者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博,傅也,傅转为博也。“浮博而大之”与“浮博而高之”。
说法三:博,傅,字形相近,可能仅仅是源于《晋太康地志》编纂者的笔误,博罗因此而得名。
缚娄古国,中医药大师葛洪,苏东坡在此的诗篇,三街六十四巷,都是博罗县的历史记忆。客家文化和南粤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并融合,兼收并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