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你懂得用吗?教你黄芪怎么吃才正确

2025-01-25 02:48:42  作者: 岐伯小医馆 

中药黄芪

中药饮片有很多补益类药物,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补药,这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身体虚弱的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临床上用量非常大的药物—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善于益气升阳,固表敛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用法多种多样,如生用、蜜炙、盐炒、酒浸。按照用量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剂量的应用

临床上一般用量在15g以下的,其补益效果偏小,作用主要在于补气、行血、排毒、强身保健这四个方面。这个计量主要治疗的疾病有1.气虚不甚,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身体倦怠、呼吸短促、小腹胀满等。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代表。2.血虚。黄芪虽然以补气为主,但小剂量的使用可以起到补血、行血的效果。以四物汤等方剂为代表。3.辅佐正气。在疾病发生的早起,正气虚弱时可以补益正气。

中等剂量的应用

临床上一般用量在18-30g的,可以视为中等计量,这时黄芪补气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主要治疗气虚显著而出现的头晕水肿等病症。在气虚较甚者应当选用炙黄芪,炙黄芪为补气要药,以补脾肺之气见长,气虚明显的患者必须增加用量才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气虚症状,若计量不够则药力不足,延误病情。这时最好将黄芪单独水煎,这样补气效力更强。

气虚水肿的治疗多应用黄芪,黄芪可以补气、利水消肿,非常适用于气虚水肿之小便不利,典型的方剂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黄芪汤。这时一般用生品,计量为20-30g,重用生黄芪才能发挥其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

大剂量的应用

临床上一般用量在40-120g的,可以视为大剂量,这时主要发挥其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主要治疗中气下陷、失于升提的各种内脏下垂,各类皮下及脏腑出血等脾气虚衰、失于统摄和气虚血瘀、脉络不通之中风偏枯、手足不遂,肺气虚弱、卫表失固之体虚自汗、气阴两虚之盗汗诸证,只有重用其量,才有可能挽危候,起沉疴。

《本草正义》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张锡纯云:“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李东垣创立的“益胃升阳”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流传千古,方中以黄芪为君药补中升阳。1.凡中气虚衰,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脱肛者皆重用黄芪,一般用量为40~60g,以益气升提,举陷固摄,恢复中焦气机。2.气虚、气不摄血之各种出血,包括妇女崩漏,以健脾益气、摄血固冲为治法,以归脾汤为主方施治,方中重用生黄芪,用量为30~60g。3.治疗中风偏枯,补气活血重用黄芪。“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代表方,方中生黄芪为主药,用量达120g。4.凡卫气虚弱,腠理失固,则见自汗、盗汗、黄汗、战汗、产后汗出不止等。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其中黄芪用量都在50g-100g,以保证黄芪固表止汗之功效。

黄芪的日常应用

黄芪不仅是名药,更是强身健体的上等补品,“常饮黄芪水,强身又健体”“常喝黄芪汤,身体保健康”都说明黄芪对身体的补益作用显著,对于身体气虚表现为支持力差、易于出汗、经常感冒者,可以经常以黄芪泡水喝,效果显著。脾胃气虚者可以以黄芪粳米粥:黄芪10~12g,粳米40~50g,大枣10枚,熬粥,经常食用可缓补中气,强身健体。黄芪枸杞猪骨汤:黄芪15~20g、山药15~20g、枸杞子15~20g、猪骨数块、薏苡仁15~20g、红枣5~10枚,可益气健胃,强腰补肾。所以经常食用小剂量的黄芪对强身健体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敬请关注《岐伯小医馆》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