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

2024-11-12 08:24:51  作者: 汤章汉 

背景:自晋楚城濮之战楚国战败,被迫退回中原以南地区,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国君新丧,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再敢劝告他,就判谁的死罪。

典出:《韩非子·喻老》。原文: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人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干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译文:楚庄王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臣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你不一定了解我啊.”

半年以来,楚庄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务,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不久,楚国称霸天下.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不把没意义的东西拿出来显摆张扬,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比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后来,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大臣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附件)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在周王都附近检阅,其实是对周王室的一种挑衅,为了平息可能发生的战乱,周天子派遣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也是从夏禹开始传承到现在的社稷神器!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熬当令白(楚国的相国)。孙叔熬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向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沟渠,能灌溉庄稼,每年多生产了不少粮食。没几年上夫,楚国就更加强大起来,终于又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教郑。在邺地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史无前例的大败,军队的兵士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生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春秋时期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