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原种 挖潜力 勤吆喝 一粒京山米征服中国胃

2025-04-11 08:31:0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通讯员 余舟 郭树莉

明朝嘉靖年间,京山桥米作为皇室贡米被限量种植;四百余年后,这一贡米已走上广大消费者餐桌,并加速迈向“一带一路”市场。

京山市以“一袋米”工程推动桥米全产业链升级,深度融入“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构建“江汉大米+京山桥米+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模式,12.95万亩核心生产基地获认定;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宝桥米”)等3家企业入选“江汉大米”核心企业,成为湖北高端大米市场金字招牌。

如今,这粒历经种业革新、产业升级、品牌破局的大米,成长为年产值172亿元的富民产业,品牌价值达414.84亿元,绿色稻米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成为支撑京山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种业突围

“亲子鉴定”守护优良品质

京山桥米“鄂中5号”,深受消费者喜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摄)

4月的京山市孙桥镇蒋家大堰村,8万多亩稻田在春风中舒展新绿,村民们正为春耕忙碌。

这里流传四百余年的民谣“桥米生得巧,皇帝都说好。独产蒋家堰,别处无法找”,道出京山桥米作为明嘉靖皇室贡米的独特品质——米粒晶莹玉润、煮饭清香绵软,堪称稻中珍品。

然而,这一贡米在现代农业进程中曾面临严峻考验。上世纪80年代,因传统稻种“洋西早”抗倒伏能力弱,亩产仅300公斤,差点被市场淘汰。

1987年,京山联合省农科院启动品种攻关,历时多年先后育成“鉴真2号”“鄂中5号”等优质品种。依托京山独特的丘陵气候与富硒土壤,“鄂中5号”以高产优质特性迅速脱颖而出。

但长期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的弊端逐渐显现:“鄂中5号”出现基因退化,株高过高导致倒伏风险增加、亩产回落等问题,产业发展再次遭遇瓶颈。

2019年,京山市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海南南繁基地、京山石龙镇“三圃”基地等地开启桥米品种迭代工程。国宝桥米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朱仁山教授团队合作,投入千万元研发资金,运用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原种提纯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培育。

“通过基因筛查技术,可精确筛选出纯度达99.9%的‘洋西早’原种,相当于给稻种做‘亲子鉴定’。”京山桥米协会秘书长郑峰介绍,目前优选品系已在海南和湖北等区域试验,田间试种显示亩产突破1200斤,较主栽品种增产30%,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计划2026年前完成抗倒伏高产品种审定。

产业升级

从“一粒米”到“一条链”

京和米业的5000吨食养米生产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摄)

从稻到米,绝非仅仅是褪去谷壳那么简单。

4月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京山桥米代表性企业——国宝桥米的智能化工厂。透过走廊的玻璃幕墙,可见稻谷从粮仓注入流水线,经过各道工序的“长途跋涉”,最终化作晶莹剔透的大米从生产线倾泻而出。

“过去靠师傅凭经验调参数,碎米率高;现在有了这套智能化稻米加工系统,靠数据‘指挥’,整精米率提高了2%。”国宝桥米生产部部长朱道明介绍,整精米率的提升意味着更多大米粒得以完整保留,每100公斤稻谷可多产出2公斤完整大米。

这看似微小的“2%”,却是粮食加工领域的重要突破。据行业统计,我国粳稻整精米率平均约63%,籼稻约61%,而国宝桥米的智能系统将指标分别提升至65%和63%。朱道明表示:“按企业年加工30万吨稻谷计算,相当于每年多产出6000吨优质米,价值超千万元。”

桥米加工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在京和米业的5000吨食养米生产线旁,创始人何平高展示着公司最新产品“京和珍膳米”。这款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开发的低升糖功能性大米,将药食同源食材与桥米结合,经5年攻关、118次配方调试,可辅助调控血糖血脂,适合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食用,年产值超12亿元。“普通大米每吨产值约3000元,而这款产品每吨产值可达3万元,附加值提升10倍。”何平高说。

在湖北火流星食品公司,曾经被当作饲料的碎米和米糠实现“变废为宝”。该公司总经理兰桂莉介绍,目前公司与武汉轻工大学开展研发合作,通过低温萃取技术,将米糠中谷维素、植物甾醇等成分提炼成高端稻米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以上,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这一技术将显著提升米糠的经济价值,推动“全谷物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

从田间到餐桌,京山桥米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上游荆门市全域115万亩种植基地实现统一“种源、标准、管理、收购、品牌”的“五个统一”,中游京山市近百家加工企业年加工稻谷能力达100万吨,下游开发出米汁饮料、食养米、桥米酒、米蛋白、稻米油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覆盖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60亿元,形成省级绿色稻米产业集群。

品牌破局

从土特产到精致伴手礼

国宝桥米生产的产品种类丰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摄)

“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得主动‘吆喝’。”郑峰坦言,尽管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占据湖北高端大米市场60%以上份额,却长期面临“省内知名、省外无闻”的困境,广东、浙江等地消费者认知度不足,省外销售渠道拓展成为短板。

破局始于农村电商的大胆试水。在京山市罗店镇绿丰家庭农场直播间,“90后”新农人李亚红举起印着溯源二维码的桥米礼盒对着镜头推介:“扫码可见每粒米的‘成长档案’。” 作为首批触网的本土企业,绿丰农场组建专业团队入驻抖音、淘宝,销售自产和农户订单种植的京山桥米,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从插秧到加工的全流程。去年该农场桥米礼盒线上日销突破2万单,年销售额达3.5亿元。“我们正推动桥米从土特产变身精致伴手礼。”李亚红说。

更具标志性的突破是与京东集团深度合作。4月1日,京山市政府、京东集团、国宝桥米三方签约,投入数千万元推进品牌升级。京东超市将包销核心产区2.5万亩基地的6000吨大米,目标首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如今每天有3万多个包裹发往全国,四川、福建、广西等地订单占比超40%。”国宝桥米运营总监张德斌说。

为突破地域壁垒,京山市打出品牌建设“组合拳”:市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品牌推广;连续七年举办春耕节、丰收节,建设水稻主题公园,将农耕文化转化为品牌附加值;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年直播带货超5000场;与中粮、华润等龙头企业合作,产品进驻全国1.2万家商超,销售网络覆盖30个省区市。

品牌价值的提升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京山桥米建立“检、警、农、市”四部门联合保护机制,与省内外42地市场监管部门签订协作协议,2022年以来查处侵权案件23起,相关案例入选最高法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司法保护让品牌价值更有保障。”郑峰坦言,规范的市场秩序激发了农户种植热情,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较去年增长20%。2024年,京山桥米省外销售额同比增长180%,品牌价值达414.84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品牌价值突破600亿元,形成‘北有五常、南有桥米’的市场格局。”京山桥米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宁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