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07:27:00
4月11日,一名欧盟士兵在匈牙利帕帕空军基地参加欧盟快速部署能力演习。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美欧关系裂痕持续扩大,欧洲内部推进防务自主的呼声愈发强烈。近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拟投入8000亿欧元(约合8600亿美元),旨在打造“一个安全且具有韧性的欧洲”。然而,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该计划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欧洲“再武装”之路充满荆棘。
挑战一:作战体系对美依赖根深蒂固
在现代军事对抗中,作战体系优势是掌控战争主动权的核心要素。完整的作战体系要求具备高效的侦察预警能力,能够实现远程探测、精准识别、持续跟踪并定位敌方静止和移动目标,同时确保目标数据从传感器到武器平台的实时传输,以充分发挥高精度武器和先进作战平台的作战效能。
当前,欧洲国家在多项关键军事能力上严重依赖美国。特别是在由美国主导的远程探测、目标识别、静止和移动目标定位体系,超视距目标信息传输系统,以及空中电子战能力等领域,欧洲难以摆脱对美依赖。尽管“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旨在构建完全自主的作战体系,尤其强调强化本土侦察预警能力,但在技术和体制层面面临诸多障碍。
构建全面、准确的敌方目标数据库是首要难题。该数据库是提升目标识别精准度、降低情报误判率的基础,但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依赖多源数据的持续积累,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此外,整合多种传感器(如雷达、光电和声学传感器)与作战平台(如卫星、航空器、地面系统)的数据同样困难重重。这不仅要求实现对目标的精准探测、识别、跟踪和定位,还需避免目标重复标记或出现管理疏漏,而欧洲国家在技术协同和标准统一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挑战二:武器生产能力与需求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欧洲多国在反潜机、空中加油机、高空长航时无人机、高空防空系统和多管火箭炮等武器装备领域对外依赖程度较高。“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生产与规模供应,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防务需求。然而,当前欧洲普遍面临工业产能不足、供应链脆弱、资源分布失衡等问题,在提升武器系统和弹药产量方面存在诸多制约。
在技术层面,欧洲国家若要生产此前长期依赖进口或从未涉足的武器装备,需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重新启动相关生产不仅需要调整设计方案,还需解决新旧技术融合带来的复杂问题。在供应链方面,欧洲军工生产对全球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使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关键零部件供应中断可能导致武器系统交付延迟。在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进程受阻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大了欧洲实现武器装备自主生产的难度。
挑战三:军备建设共识难以达成
外媒普遍认为,欧盟多个成员国在“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目标和实施路径上分歧严重,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在总体目标方面,欧洲内部存在3种不同思路:部分国家主张仅发展被动防御能力,以应对潜在的外部入侵;部分国家强调优先提升威慑能力,遏制潜在对手的进攻意图;还有部分国家主张强化进攻能力,在对手采取行动前主动出击。在具体问题上,如“远程拦截或进攻性防空是否构成威慑行为”“进攻行动是否应包括对非军事关键基础设施的打击”等,多国意见不一,立场模糊,削弱了“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在实施路径上,以武器装备建设为例,尽管北约推行统一标准以确保成员国武器系统的互操作性,但其欧洲成员国生产的武器装备实际兼容性较差,缺乏对邻国武器体系和欧洲整体战略需求的考量。以德国和法国为例,两国分别研发生产不同型号的主战坦克。虽然欧盟正在推动成员国明确在北约框架下的“能力目标”,并评估欧洲整体作战需求,但进展缓慢,成效有限。
此外,随着军事科技快速发展和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招募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军事人员成为欧洲面临的另一难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对“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