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评|浙产剧《我的后半生》:黄昏里的心跳声

2025-04-07 15:14:00

潮新闻客户端 刘楚璇

4月初,由央视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黄澜任制作人,张国立、梅婷、佟大为等主演的家庭轻喜剧《我的后半生》已播出过半。该剧以退休教授沈卓然为主角,讲述其在发妻离世一年后展开黄昏恋的故事。这部聚焦老年群体再婚等社会议题的电视剧,凭借幽默的剧情及方言的使用引发了广泛讨论。

社会议题:银发群体的情感需求

在传统认知中,社会常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简单归结为“陪伴”或“养老”。然而《我的后半生》以轻松诙谐的风格,突破了这种被固化的刻板印象,直接展现了老年群体对爱情、尊严以及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向往。

在剧中,由张国立饰演的退休教授沈卓然,在丧偶一年后,因生病住院这一偶然事件,主动踏上了追求爱情的旅程。他先后与几位性格各异、职业不同的女性展开了情感交流。目前的几段关系深刻地反映了老年婚恋市场的复杂状况。

从令人心动的医患恋情背后的利益纠葛,到与女科学家之间虽有共鸣却面临健康问题的关系;从女儿黛黛最初反对父亲再婚的代际矛盾,到她最终理解父亲对已故母亲情感变化后的宽容,以及对其情感需求的认同,剧中的这些情节都与当下老龄化加速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沈卓然的经历表明,想要开启一段合适且纯粹的黄昏恋并非易事。

本剧的突破之处在于,它并未将老年爱情进行过度浪漫化或悲情化的处理。这是因为,采用年轻人的爱情刻画方式来描绘老年群体并不合适。因此,该剧巧妙地将银发群体的情感需求融入家庭剧的框架之中,通过展现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来呈现他们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例如,温柔且坚强的护士长连亦怜深深吸引了沈卓然。在他们迅速相恋并同居的这段时间里,沈教授对连亦怜及其儿子都极为宠爱。然而,这段关系最终因房子归属这一关键问题走向破裂。这段情感经历充分揭示了黄昏恋中存在的“爱情买卖”现象。

在婚恋市场中,价值匹配始终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那么,是什么让一位事业有成、温柔美丽的护士长,选择无微不至地照顾一位70多岁的“老头”,甚至在儿子看来显得有些卑微呢?表面上看,是房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但实际上,是她对性格偏执的儿子的深沉爱意和担忧。所以,尽管她可能真的被沈教授的儒雅所吸引,但爱情在她心中并未超越对儿子的亲情。所谓的“宠爱”,在内心的天平上,远远不及利益来得重要。

这些剧情不仅暴露出社会对老年群体情感需求存在隐性剥夺的现象,还充分展现了老年人在开展黄昏恋的过程中面临的考验与困难。

代际冲突:不同立场带来理解偏差

《我的后半生》虽主要围绕沈教授的爱情抉择展开叙述,但也花费很大篇幅描绘了沈家的其他角色。剧中呈现了遵循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却面临婚姻危机的儿子儿媳,以及最初强烈反对沈教授与护士长相恋的女儿黛黛。这些角色的刻画,一方面丰富了家庭剧的故事内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老年人与年轻一代在黄昏恋观念上的分歧。

在护士长赢得黛黛认可之前,远在美国、无法像嫂子那样尽孝于父亲身边,还毅然回国兴师问罪的黛黛,被刻画成一个没礼貌、以自我为中心且被宠坏的形象。起初,她强势干预父亲的再婚选择,多次在家中提及过世的母亲以表达反对,还常与父亲新欢发生冲突。这些行为看似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子女对丧偶父母情感需求的忽视与任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黛黛身为深爱母亲的女儿,她对母亲的情感深厚,对父亲再婚的抵触情绪,远比哥哥沈青更为强烈。从她后期被护士长的真诚所打动,转而理解并祝福父亲与护士长这一点来看,就能明白她并非被观众批评得那样恶劣。黛黛的种种行为,正如一条弹幕所言:“只有女儿才会为母亲全力争取。”

母亲离世仅一年,原本深情款款的父亲就为他人写下情诗,且在短短时日便允许新的女主人进入家门,这使得中秋念诗时所展现出的那份真挚情感,在黛黛心中大打折扣。或许婚姻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同坟墓,但墓碑旁的花朵却总能保持鲜艳。而黛黛一直被蒙在鼓里,她自然无法在一开始就理解父亲,而是本能地为母亲鸣不平。她并非不能接受“墓碑”旁有新花绽放,只是难以承受旧花如此迅速地被撤换。黛黛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才接受并认同了父亲的情感需求。

而父亲沈卓然显然也难以理解女儿的反对态度。他更多地是着眼于现实,而非沉浸在对亡妻的追忆中。毕竟,故人已逝,活着的人仍需前行。为了让自己的生活重新焕发生机,他选择沉浸在新的情感慰藉中,甚至接纳了连亦怜的儿子。

也正是这一点,让观众关注到沈家另一位子女——沈青的心路变化。虽然沈青最初也对父亲的恋爱速度表现出些许不接纳,但在二人感情升温的过程中,他大体上还是顺从了父亲恋爱和再婚的决定,甚至还会协助父亲教导“不懂事”的黛黛。因此,他表面上似乎是一个能够接受父母在晚年寻求新情感寄托的“孝顺”孩子,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的利益尚未受到触动。当连亦怜的儿子被沈教授关爱,再加上妻子和岳母频繁提及房产、财产继承等话题后,他的内心开始产生更强烈的波动。

这凸显出老年群体在再婚、再恋爱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阻碍,即子女对财产继承问题的关切。显性的代际冲突源于子女为逝者抱不平,而隐性的代际矛盾则更为尖锐,他们试图为父母晚年的情感需求加上一道可控的枷锁,以此规避可能出现的财产继承纷争。

亲切乡音:南京方言营造烟火气氛

《我的后半生》除了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探讨深刻的社会议题之外,还有一大亮点,那便是借助方言的运用,为这部家庭轻喜剧增添了更为浓郁的生活气息。该剧将叙事背景设定在南京,由梅婷饰演的刘丽娜一口纯正的南京方言,让观众倍感亲切。

方言的魅力不仅在于语言形式本身,更在于它承载的地域文化与情感记忆。剧中,刘丽娜极为自然地在日常交谈中融入南京方言,像“我会做饭诶”“一天到晚跟吃了炸药似的”这类充满乡音的表达,以及在公园相亲角与阿姨们幽默互动,既构成了喜剧的亮点,也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与回忆。南京方言独特的韵律感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也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深切体会到这部剧所营造的市井氛围。

此外,本剧借助南京方言,巧妙地缓解了老年题材所固有的沉重氛围。与幽默元素所起到的效果相似,方言的使用在增添生活气息的同时,也借助这一手法深化主题,使得“黄昏恋”这一社会议题在充满烟火气的情境中自然呈现。

方言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运用能够让虚构的故事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当观众听到熟悉的乡音时,荧幕上的悲欢便有了共情的支点。因此,方言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后半生》的文化内涵,并增强了其生活质感。

《我的后半生》的方言运用策略,与其视作一种地域标签,倒不如说是一次对“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一理念的温情演绎。当梅婷在社交平台上开设“南京话小课堂”,当弹幕中不断有外地观众好奇询问各种方言俚语的意思时,这部剧已然突破了剧情本身,演变成了一场围绕文化认同展开的生动交流。

《我的后半生》实实在在地把当下的社会问题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深刻揭示了银发群体在物质需求之外,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情感需求。与此同时,该剧也生动展现了老年人追求爱情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有观众感慨“真爱明码标价”,实际上,并非真爱有价,而是人的欲望为黄昏里的心跳声赋予了不同的价码。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24级研究生 刘楚璇)

(图片源于剧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