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600年家国守望】屯堡遗韵今犹在 飞凤来栖续华章

2025-04-20 20:27:00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一座被誉为“冷兵器时代最后堡垒”的古村落,静卧于妹妹顶与青龙山之间的盆地;一个以汉、苗和谐共居为底色,以明代江淮风骨为灵魂的屯堡文化“活态博物馆”。

600年的时光流转,铁马金戈的史诗已化作青石板路上的袅袅炊烟,但那些镌刻在碉楼城墙上的军事智慧、沉淀于四合院中的文化密码,仍在向世人诉说着大明王朝“调北征南”的壮阔历史。

本寨村的布局,像一部凝固的“兵法典籍”。面南背北的村落依后箐山而建,左、中、右三路暗合古代军阵:大月台为轴心的中轴线上,杨家垂花门楼、金家碉楼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次第展开;路底下与小月台两翼,王家双重四合院、青龙寺等建筑如卫兵拱卫。10座清代碉楼蛛网般相连的暗道系统,户户相通的院落布局,无不彰显着“亦军亦民”的屯戍智慧。

后箐山巅的古城堡,更将这种防御艺术推向极致——巨石垒砌的城墙嵌入悬崖,瞭望孔、射击孔与天然水井构成自给自足的屏障,每一块斑驳的砖石都是屯堡人“护国守家”的具象化表达。

明洪武年间的军屯移民,将江淮的雕花门楼、四合院落植入黔中山水。本寨现存的木结构、石木混合结构建筑中,杨家“四知堂”、金家欧式大院等既保留着“飞凤来栖”格局的江淮印记。

近年来,在保护性开发理念的指引下,随着屋顶翻盖、墙体修砌、河道治理等一系列保护工程的稳步推进,这座古老的军事要塞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昔日戍边将士的后裔们,如今以文化守护者的身份,续写着屯堡文明的新篇章。最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活态传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游子返乡创业。他们带着现代的眼光回到故土,让沉睡多年的屯堡银饰、蜡染等非遗技艺重新绽放光彩。

本寨村的蜕变,让这个历史村寨实现了从军事要塞到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昔日用于防御的碉楼,如今成为展示屯堡文化的窗口;曾经戒备森严的四合院,现在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这种转型不仅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更赋予了古村落新的时代内涵。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正在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本寨村以生动的实践诠释了文化传承的真谛:真正的传承不是将历史尘封在静止的展柜中,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在时代浪潮中奔向未来。

“铁马金戈明故事,残垣断壁汉人家。”时光无言,山河为证,本寨人始终如一地守护着来自江淮的古老传统,让那些镌刻在青石板、雕花门楼和碉楼箭垛上的历史记忆,依然鲜活如初。他们以坚韧的屯堡精神,在黔中大地书写了一部关于文化坚守与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

如今,当游客漫步在本寨的古巷之中,触摸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的石墙木雕,仿佛仍能听见六百年前的战马嘶鸣,看见屯堡先民执戈守土的英姿。而这一切,正是本寨人用世代坚守铸就的文明丰碑,一段永不褪色的历史辉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屠琪

一审/王远柏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