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妈 拐个弯又是繁花

2025-04-15 19:20:00

“园艺不该是有钱人的专利,它应该像彭镇的老茶馆,有钱没钱都可以去享受这种放松和自由。这应该是全人类的共性。”


文 / 原子

拥有一座花园的女主人,有时并非长发披肩、恬静温婉,她也有可能留着利落短发,化着不算精致的妆,因为忙。

凌晨6点20起床,7点送两个孩子上学,9点到公司,工作至晚上7点接孩子下课,深夜继续处理订单……这是海妈的日常。她热爱养花,视自己来成都打拼后开创的花园为第一个孩子,大女儿海蒂只能位居其次。十几年前,她以“海蒂的花园”为名,创立品牌,周围的人便逐渐忘了她的本名,纷纷叫她海妈。

花园选址因为拆迁、暴雨多次更换,她与家人也随着漂泊的痕迹不时迁徙。今年最近搬到城区后,她陷入焦虑,偶尔望着黑洞洞的窗外整夜失眠。蜻蜓点水地腾挪辗转于客厅、主卧和女儿们的房间,都行不通的时候甚至冒出要不要去厕所睡一下的念头,“可能会睡得着”。

工作的累只是一方面,更令她喘不过气的是每次回家,看到这些高耸的、为了让客厅变得更大而把阳台封住的建筑,就感到一种“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的压抑。有时听到朋友对她抱怨,说出门的时候常常穿错衣服,因为在家中感知不到外面的天气,“突然间觉得这种大城市的毛病真的是很大”。

睡不着的时候,思绪常常飘回四川资阳乡村的田间地头,那些漫山遍野的沟壑,所有的嫩叶、竹林、油菜花,田埂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巨大的石头穿插其间,瞬间又能感受到儿时在天然画卷中奔跑的自由。

▲ 海妈在自家花园内。图:张建

成长于中医世家,外公、母亲、所有的舅舅都是医生,海妈从小的启蒙读物不是连环画,而是《本草纲目》。她翻着那些彩色印刷的书页着迷,照片好看,那些花的名字也好听,被荷花、芍药迷住,她一步步地了解、认识了许多植物。

除了理论知识,家中的花园更是她直接学习的最佳场所,栽种在农村几乎是一种本能。“小时候在老家就已经种花了。玫瑰花、桂花、胭脂花、指甲花、棋盘花、蜀葵,还有大丽花,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传统名花。四川的整个片区有养花的习惯,全年365天自然气候状态下都有花在开。”

而如今,走进缺乏绿色、被水泥包裹的巨型盒子里,巨大的落差令海妈陷入沉思,“挤进城市里面、想过更好生活的人,好不容易摆脱乡村,但某个程度来说,却也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我就觉得很痛苦,很难受。从我的理解来说,可能喜欢钓鱼的人会说钓鱼让生活更美好;喜欢画画的人会说画画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们喜欢植物的人,就认为园艺含括的种花、种菜、种树等带来生长的喜悦,以及收获的喜悦,的确可以舒缓这些都市中焦虑的情绪,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所以我后来做出调整,让植物变得更小,无论阳台面积多大,都能感受到绿意。”

居家期间,她越发感到离不开绿色和大自然。在这之前,“海蒂的花园”的客群以资深花友为主,产品定价偏高。她意识到,城市人渴望绿色却负担不起高价。拼多多成了她转型的首选,打造规格更小,品质有保障的园艺产品,触及、帮助更多“害怕把花养死”的人。

“园艺不该是有钱人的专利,它应该像彭镇的老茶馆,有钱没钱都可以去享受这种放松和自由。这应该是全人类的共性。”

▲ 游客来到“海蒂的花园”拍照。图:张建


“让每个人的阳台开满花”

新房子尚未收拾好,海妈对其他部分没那么在意,但对家中植物的栽种规划已非常清晰。她回忆到之前在青城山,家里堆了五六百种花;如今城中面积没有那么大,但也会放置“一两百种”。

“我走到哪里都会栽花,以前逛三圣乡花市,买滴水观音,买茉莉花,买多肉,各式各样的花。买来就在出租屋里面栽种,还弄了一个巨大的鱼缸,里面放了各种的水草,还摘了三个睡莲的球,我的天,铺满叶子,用鱼缸顶上的灯光把睡莲照开花了。”回忆起这些的时候,她用一贯大剌剌的嗓门连连惊呼,仿佛透明鱼缸中枝干交缠的奇妙画面就在眼前。

然而,命运的初始剧本并不浪漫——20岁那年,她揣着计算机专业的文凭来到成都,却在工地搬砖、电脑城守店、保险公司跑单中辗转求生。最困顿的日子里,一碗白米饭配咸菜就是三餐,但她总会在出租屋窗台摆满捡来的滴水观音和茉莉花。“植物不会嫌弃你穷,只要给点水和光,它们就拼命活给你看。”她笑着说。

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在电脑城里守着空荡荡店铺的年轻女孩,三天等不到一个客人,眼里“冒绿光”。命运的转折,始于一次偶然加入的本地花友QQ群。一位花友递给她一袋天竺葵枝条,她随手扦插在租房的阳台上。第二年春天,几十朵垂吊天竺葵突然绽放,那一刻,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植物太好种了,连根都不需要就能活。”海妈回忆这段经历时,眼里仍闪着光。正是这种生命的奇迹,让她毅然从电脑城转身,投身园艺事业。

她对天竺葵有很深的感情,视之为“启蒙植物”。听到令一般人咋舌的“最喜欢什么”的问题,即便如今坐拥五十多万平米的花园,见过的品类早已数不胜数,她仍能脱口而出。“我之所以转行切入到园艺,有两个很关键的植物起了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天竺葵,我们花园门口现在就挂了很多天竺葵。”

▲ 海妈和花友在一起聊天。图:张建

还在电脑城上班时,她加入了本地花友群。花友们定期组织聚会,每人拎着一袋花苗或是枝条前来,聚在一起吃火锅,交流养护心得。“我一个新人,什么都没有。当时有个花草姐姐就给我拎了一袋10月份刚刚修剪下来的天竺葵的枝条,大部分都是黄的,要死不活的,反正连根都没有,让我拿回去扦插。第二年春天的时候,突然一夜之间,它毫无征兆地开花了,开了几十朵,完全重瓣的,特别好看,叫作夏日玫瑰。那个夜晚点燃了我园艺的热情。我发现这个植物太好种了,甚至连根都不需要有,就能长成茂密的花,我就觉得很开心。十几年以后花草姐姐告诉我,她晓得我是个新手,所以当时折给我的全是黄叶子,哈哈哈。”

第二个影响她比较深的就是月季。“以前国内还没有很多欧洲月季,只有传统的绿化带上看到的那种特别大的花,花瓣特别少,韵律感特别弱,没有那么繁复。后来有一种月季叫龙沙宝石,我们看到那些照片的时候,国内家庭园艺领域也不怎么发达。我跑了好多地方,终于买到了一棵,后来也成功地让它开了花。”

海妈的办公室置身花园一隅,大面的玻璃窗被鸟巢蕨、龟背竹缠绕覆盖,仿佛置身森林小屋。书架上摆满了与园艺相关的书,顶部放着几幅风格不一的画,都是这些年收到的各地花友为她画的礼物,画面里无一例外,短发的海妈张着嘴爽朗地笑着。

▲ 海妈的办公室一角。图:张建

眼前为了接待来客穿上了小高跟的海妈却心事重重,她不时摆弄坐姿,恨不得立刻换回她以往视频里那身套着围裙、搬弄花草的宽松装束,每天要面临、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她感到无奈,毫不遮掩,也拒绝美化,“快乐含量越来越低,但停不下来”。

个人时间越来越少,她如今只能在家中和植物切身地打交道,花园早已系统化管理,就连办公室里的绿植们也有专人负责。她感到自己离泥土越来越远,总会怀念起五六年前自己还可以亲自搬石头种花的那个时候。

刚开始离开电脑城和丈夫开小花店的时候,一到寒暑假就闭店,带着孩子们到处玩;到了三圣乡花圃,虽然没有人手,只能亲力亲为,但仍很快乐,每个傍晚都带着孩子在周围看鱼,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骑车玩耍。

到了现在,她做到了行业前列,公司已超过500人,但自己却除了生病全年无休。她坦言自己从未有过那些宏大抱负,如今选择迎难而上继续坚守,是源于责任与理想。团队里上百名农校实习生让她不敢松懈:“我不能让年轻人觉得行业没希望。”而更深层的动力,是她对自然的执念。从小在四川农村长大,她目睹城市化吞噬绿色,梦想“让每个人的阳台开满花”。

▲海蒂和噜噜的花园。图:张建


野草也能长成森林

2024年,海妈的公司已从百人团队扩展到五百多人,年销售额过亿,覆盖全国千万家庭。然而,规模扩张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夜。园艺行业的特殊性,让供应链管理成为一场“生死战”。植物商品的生命周期极短,每隔15天主推产品就要更换,四季更迭、气候差异、运输损耗……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投入化为乌有。

“我们的ERP系统打印出来比桌子还高。”海妈坦言。为了应对复杂的SKU和订单波动,她投入数百万元自建溯源系统,要求生产端“每天该卖的必须卖掉,卖不掉就降价甚至丢弃”。

在成都周边800亩的自建基地里,每一株植物从种苗到成品都经过严格分级,修剪、培土、肥水管理全程标准化。“好的品质和低成本可以平衡,但要靠高效周转。”她举了个例子,欧洲木绣球培育两年,成本高昂,但她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最终以29.8元两株带花苞的“极致性价比”推向市场。

▲花园浇水。图:张建

即便如此,风险仍如影随形。一次草莓预售,系统一秒涌入千单,库存瞬间告罄;夏季高温运输,植物可能在集装箱里闷成“一滩溪水”。海妈不得不在淡季亏损数月,靠预售和品类调整勉强维系。“这个行业,比想象中难十倍。”她苦笑。

十几年间,她靠着韧劲一步步闯关。没有专业背景,她就向花友请教经验,将零碎的种植知识整理成厚厚的SOP手册。从“种花新手”硬是成长为了行业标杆。每一次,她都像野草般顽强重生:“别人打你,你要把肉鼓起来让他打不痛。”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电脑城,连续三天“零客流量”的绝望中,海妈作出了人生最大胆的决定:用全部积蓄租下人民南路13.5平方米的店铺,取名“花千树园艺”。凌晨三点起床进货,卖不掉的鲜花成捆丢弃,第一年亏损8万元。母亲劝她放弃:“种花能当饭吃吗?”她把最后一批蔫掉的玫瑰插进矿泉水瓶:“能!只要根还在,就能活。”

2014年,三圣乡的“海蒂的花园”初具雏形。旧红砖砌花墙,拆迁木料搭拱门,女儿淘汰的婴儿床改造成多肉种植箱。这片3000平米的“废墟花园”,成了成都花友的朝圣地。但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2016年暴雨冲毁西昌天竺葵基地,她和合伙人柳妈跪在泥水里抢救种苗;2018年花园因城市规划被强拆,年夜饭是在瓦砾堆上吃的。“拆一次,我建更大的!”她带着团队转战双流,用旧枕木重建玫瑰长廊,将废墟中的龙沙宝石月季连土移植,如今这些“劫后余生”的花株已爬满图书馆外墙。

至暗时刻里,电商成了救命稻草。但规模扩张的代价触目惊心:25%的利润被运费和包装吞噬,月季苗卖20元一株“和纸片一样薄”。面对质疑,海妈在直播间举起一株培育了15个月的绣球解释:“我们的成本全在时间上——你买的不只是花,是500天阳光雨露的结晶。”

▲工作人员正在打包绿植产品。图:张建

2024年,海妈将转型的希望放在了拼多多上。入驻平台后,日均订单飙升至1500单,全年发货超千万个包裹。在电商平台对“新质供给”的扶持下,海妈的盆栽触达了更多人群,新客占比45%,许多从未种过花的年轻人成为她的用户。

挑战也随之而来:新客缺乏经验,客服压力暴增,团队不得不编写更细致的养护指南,管理成本几何级攀升。海妈不得不在直播中反复强调:“错了就改,别端着面子!”面对育种专家的质疑,她坦然承认:“我们当然干不过专家,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

十七年创业,数次推倒重来,她在郫都创建的园艺图书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从三圣乡废墟中抢救出的两株龙沙宝石月季,象征着野草般的生命力。她始终坚信:“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如今,她的花园里,天竺葵依旧盛开,月季爬满藤架,而那个从电脑城走出的女孩,仍在书写与绿意纠缠的人生。

近日,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惠商计划,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海蒂的花园”成为平台加码扶持的品牌之一,目前,平台推出直播专项扶持流量,让如海妈一样努力推广园艺的优质商家,拥有更多曝光机遇。

除了坚持直播,海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许多推广园艺的努力。她招募了21个设计师设计公益花园;作为出品人打造了国内首部园艺纪录片《客从春天来》;想让园艺走进校园,免费资助了37所中小学建造花园,培训教师开发“园艺疗愈课”……

双流基地的恐龙花园里,女儿噜噜设计的异形通道蜿蜒如迷宫。海妈说,这像极了她的人生:“你以为走到绝路,拐个弯又是繁花。”夕阳西下,她弯腰修剪一株龙沙宝石,铁剪与枝条碰撞的脆响,仿佛二十年前电脑城里的键盘声。从13.5平方米的花店到500人的企业,变的是数字,不变的是那个在废墟里捡拾花种的女孩——她始终相信,只要根扎得够深,野草也能长成森林。

年近半百,她仍未忘记青少年时期,高中校园花坛角落的一株黄玫瑰,如同《小王子》里描述的,“有人爱上了在这亿万颗星星中独一无二的一株玫瑰”;而她,也想将这份感动传递,不知道在哪个时刻,因为有人踏进了免费开放的花园、看到了春意盎然的纪录片,或仅仅只是刷到了她的一次直播,就遇上了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

▲如今更多人通过直播看到了“海蒂的花园”。图: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