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10:12:00
红旗渠精神永在
盘阳村校园里阳光的孩子们
盘阳村:红旗渠策源地续写幸福篇章
“重走红旗渠——沿着精神之路再出发”系列报道之七
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文/图
清晨的太行山薄雾缭绕,盘阳村的青石板路泛着微光。穿过镌刻着“豫晋古道”的北券门,漳河碧波在百米深涧蜿蜒东去,抬头仰望,盘踞山腰的红旗渠震撼人心。这个位于安阳林州任村镇的古村落,既是明清商贸重镇,更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策源地。60余年前,一场决定红旗渠命运的会议在此召开;今天,红旗渠精神仍在续写新的篇章。4月2日,记者走进盘阳村,探寻一段永不褪色的奋斗史诗。
红旗渠从这里起航
来到盘阳村卢家大院,斑驳的墙壁上一块“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旧址”的牌匾格外醒目。
在这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里,从召开“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筹备会议开始,一项项重大决策酝酿、决定、发出。那些关乎十万建设者安危的爆破方案、隧道走向、物资调配等,都在此化作精准的施工指令传向大山里的工地。“盘阳是把林县人民的钢铁意志转化为工程奇迹的地方。”盘阳村原党支部书记张玉学说。
“还是这张老桌子。”院里的会议室内,84岁的修渠老人卢扶吉轻抚一张老旧的会议长桌仔细端详,“60多年了,杨贵书记当年在盘阳连开了5天的会。修渠再难,也没有咱林县人干不了的。”
1960年3月6日至10日,林县县委在盘阳村连续召开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和修渠民工代表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盘阳会议”。面对整个工程陷入停顿的危险,会议及时调整了整体战略部署,彻底扭转了工程初期领导指挥、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后方支援等跟不上的困局,转为“分段攻坚、以水促渠”的科学战略。后来的实践证明,“盘阳会议”对红旗渠有着生死转折与战略重生的意义,被称为红旗渠建设史上的“遵义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杨贵提议,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工程,表明高举红旗前进,不把漳河水引来决不收兵的决心。“红旗渠”从此传遍全国、走向世界。
“盘阳村的贡献还不止这些,光修渠的劳动模范就有24人。”张玉学介绍,早在1955年,村民便联合周边村落,以麻绳、铁锤和钢钎凿出17.7公里的天桥渠,首次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为红旗渠工程上马和建设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不朽精神滋养沃土
“修渠最艰苦的时候一天只有一顿红薯面掺野菜,浮肿病常见,但没有人退缩。”卢扶吉回忆道。当时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用荆条编织箩筐,以石灰、黏土自制炸药;没有大型机械,千人千镐、万人运石的场面震撼山岳;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十年鏖战筑就“人工天河”。
这股精神延续至今。从1973年建成村水电站终结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到与山西马塔村联合修建水电站,再到2024年820千瓦的东寺脑水电站投用,盘阳村的乡亲们一次次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三座水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盘阳村党支部书记卢伟华说,“依托渠水红利,村里还发展水产养殖业,单养鹅一项带动产值超千万元。”
当年,作为红旗渠总指挥部所在地,盘阳村承担着物资调度、交通运输、技术支援的重任。如今,交通物流已成为盘阳村民的主导产业之一,近百台运输车驰骋全国,年创收近2000万元。
“依托红旗渠景区,盘阳村还支持村民大力发展餐饮和民宿等旅游服务业。”卢伟华介绍,目前村民开办的餐饮机构能够同时为超过1万人提供就餐服务,成为许多研学团队的定点饭店,并带动全村3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美好生活水到渠成
修渠靠人民,渠成惠人民。
如今的盘阳村,“守着漳河种旱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清水遍地流”成为日常,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和美乡村图卷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村里除了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老街古屋,家家户户都盖成了两层或三层的小楼;道路铺成了柏油路,还换上了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天然气、污水管网、卫生厕所配套齐全;银行、超市、卫生所应有尽有;文化广场上,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晒太阳,孩子们在一旁的运动场追逐玩耍……
“盘阳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卢伟华表示,村里正探索“传统村落+研学教育+红色文化”特色模式,推动盘阳村文旅融合新发展。每年正月十五,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是全村人的联欢,村里的县级非遗项目——“九曲黄河灯会”也一起展演,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参加,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盛事。
除了拥有幼儿园、小学,盘阳还是林州市为数不多拥有初中的村子,每年都能向林州市最好的高中输送几十个优秀孩子,其中不乏考入985、211高校的佼佼者。“2022年,学校四层标准化教学楼投入使用,各类设施一应俱全,600多个孩子就在这个全村最漂亮的建筑里学习。”卢伟华笑呵呵地给记者介绍,许多周边村庄的孩子们也来这里上学。
“现在到处是村民进城潮,俺村能留住人。3800多名户籍人口中近半常住,村里整天热热闹闹的。”卢伟华自信满满地说,“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村民能就地上班,俺村的日子不比城里差!”
站在山岗远眺,盘阳村与红旗渠相映生辉。《引漳入林动员令》中曾这样畅想:“渠道网山头,旱地变水田,荒山变果园……”今日的盘阳村早已超越愿景,成为红旗渠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