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村“搭伙”创业 集体收入翻番 “竞争对象”变“合作伙伴”

2025-04-07 18:45:00

“以前,想都不敢想,靠种茶能挣钱养家。”4月2日中午,71岁的谭顺恒头戴斗笠,腰系竹篓,动作麻利地穿梭在茶垄之间,一捏一提一放,嫩芽簌簌入篓。“明前茶的价格高,我家每天净收入2000多元。”谭顺恒心里乐滋滋的,自3月3日春茶开采以来,一家人围着自家的20余亩茶园忙活,还请了20名采茶工。

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大河镇和平村,像谭顺恒家这样“靠种茶挣钱养家”的农户有1323户。目前,全村有茶园2.8万亩,户均21亩、人均5亩,56家茶企干劲十足,村集体收入达60余万元。

和平村采茶现场

和如今的因茶而兴不同,在2020年前,和平村却因茶陷入了困境:茶园零星散乱、茶叶品种繁杂、茶青交易价格不透明、干茶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且毗邻同样种茶的巴佑村、柳源村、新场村、小河村,因资源、基础条件、销售渠道等各不相同,5个村各自为阵,明里暗里较劲,比价格、比人脉,最终的结果是:竞争不赢的村茶叶卖不了、卖不好,产业发展效益低,茶农积极性不高。

这样下去咋行?

5个村“两委”班子痛定思痛,在大河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各村“两委”班子、党员带头人、村民代表齐聚一堂,进行了5次碰头协商,展开“头脑风暴”:“建议统一茶叶品种改良,集中连片种植。”和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宗荣率先发言。巴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蒙荣帮说出心里话,“修建茶青交易市场,让村民和茶商的交易过程更透明。”“邀请专业农技人员帮助群众提高管护水平。”小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饶中勇建议在质量上下功夫。

…………

最终“搭伙”创业达成共识:按照“资源共享、产业共育、发展共赢”思路,党员带群众、大户带中户、中户带小户,在品种改良的基础上,发展集中连片种茶6万余亩。在销售上,5个村修建两个茶青交易市场,并通过三都茶叶交易市场,邀约浙江、广州、四川、重庆等地的茶商与本地茶企签订订单。

“2024年开采,5个村集体收入290.5万元,较2020年翻了两番,还培育发展茶企80余家。”首次“抱团”告捷,5个村支书大喜,“群众种茶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前是不想种,现在是嫌自家土地少不够种。”

“竞争对象”变“合作伙伴”,5个村却表示还要比,比啥?“比质量、比工艺、比管护。”新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先继咧嘴直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蒲艳梅

编辑 晏惠轩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