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十年: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加力保护“地球之肺”

2025-04-01 15:07:00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日电 题:停伐十年: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加力保护“地球之肺”

新华社记者于嘉、连振、张晟

“十年来,林子越来越密,过去运木材的车压出的路,也长满了树木。”范洪斌说。

十年前,范洪斌还是一名有着29年工龄的伐木工,之后范洪斌和其他4万名林区职工却成为中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守护人。他们转至森林抚育、种苗培育、造林管护、森林防火等岗位,由“砍树人”变身“看树人”。

2015年4月1日,中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西起大兴安岭,东到长白山脉,绵延数千公里的森林里,林业工人们挂斧停锯,林间回响了60多年的伐木声消失了。内蒙古、吉林等省区的重点国有林区,从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转为全面保护发展。

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纪念碑(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分布着984条一、二级河流和120万公顷湿地。它维系着黑龙江、嫩江水系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保障中国东北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

“我们停伐、造林、护绿,为保护北极生态圈作出贡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毕俊怀说,大兴安岭林区与亚马逊热带雨林同被誉为“地球之肺”,这里漫山遍野的兴安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是欧亚大陆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在中国境内最大的延伸部分,位于北极生态圈南缘。

1952年到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累计生产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如今,面对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承担该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内蒙古森工集团介绍,2015年到2024年,林区累计开展森林抚育4422万亩、人工造林24.43万亩、退耕还林21.37万亩。最新监测显示,从2014年末的8.03亿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末的10.29亿立方米,林区森林蓄积量增加2.26亿立方米,增长约28%。

3月24日,在莫尔道嘎森工公司中心苗圃,云杉幼苗在雪中生长。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停伐以来,苗木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努力提高育苗数量和质量。”莫尔道嘎森工公司中心苗圃副主任高桂斌说,苗圃主要培育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用苗,近3年每年新育苗量300万株以上,去年供应340万株云杉和落叶松树苗,造林5.5万亩。

“现在是春季防火期,我们重点监测可能发生的火情,并提醒林区居民和过往人员注意防火。”范洪斌说。

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增加。2015年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野生植物由1848种增长到1937种、野生动物从390种增加到439种。

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学监测部高级工程师周明说,停伐后,保护区内110架红外相机监测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护林员看到熊、狼和珍稀鸟类的次数也增多,“这在停伐前不敢想象”。

3月25日,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学监测部高级工程师周明在森林中发现一处动物停留休息的痕迹。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为进一步增强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发展活力,2015年,中国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支持林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林区职工群众收入。

“我们以保护优先为原则,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惠及更多林区职工。”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下经济开发部副部长张宏说,目前食用菌、沙棘果、中草药、桦树汁等林下产品销售畅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碳库,对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何友均表示,大兴安岭森林蓄积和碳储量增长潜力巨大,调查并利用好森林碳汇资源,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邢俊鹏说,林区森林碳储总量约17.2亿吨,2014年开始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通过森林抚育、植树造林,提升碳汇资源潜力,累计销售碳汇产品超过6000万元。

3月25日,邢中华站在自家经营的木屋餐厅前。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也成为林区转型的增长极。2014年,林区旅游、康养、食宿等项目接待游客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9.24%;旅游收入7050万元,同比增长62%。

英国博主亚当去年夏天游览大兴安岭西南麓的阿尔山,在社交平台发布了10分钟体验视频,获得海内外众多网友点赞。“这地方太不可思议了,感觉像站在世界之巅,高耸的森林创造了一幅宁静奇迹的画卷。”亚当在视频中感叹。

(来源:新华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