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上有“大门道”

2025-04-03 09:28:00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调研,和乡亲们围坐一起,聊家常、话振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总结提炼了诸如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许多实用的调研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调研方法的运用,认为调研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

上世纪80年代的河北正定,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在大街上摆开方桌,“当时一放桌子,人们就呼啦啦地围拢过来了”,老百姓现场说诉求、提意见。

贵州遵义花茂村村民王治强不会忘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和群众身挨身坐、面对面谈、心贴心聊。

2022年4月,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的凉亭里,乡亲们正议农事,习近平总书记走上前:“来吧,咱们一块儿坐坐,都介绍介绍自己。”

……

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凉亭火塘,一张方桌、一笸箩农家土味、几方矮凳,基层群众在哪里,“板凳座谈会”就开到哪里。

调查研究如何深入群众、走到群众心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给出了答案。

村民举行“板凳会”

把“小板凳”搬到群众身边,听得更清楚。“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坐着主席台、拿着稿子念、摆着官架子,这样的调研跟群众有“距离感”,是难以听到真心话的。坐在板凳上闲话家常唠唠嗑,群众觉得暖心贴心,就更愿意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

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四到坦洋”“七到古田”……他以脚步丈量闽东的山与海,提倡并践行“四下基层”这一重要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至今,下党乡的人们还常念叨,习书记端起村里满是茶垢的杯子和乡亲们唠家常的模样。

把“小板凳”搬到群众身边,看得更真切。《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这篇报道里曾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曾在宁德地委工作的同志回忆起那时:“一年里他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入户看得很细,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走“经典路线”、看“优美盆景”、搞“作秀调研”,这样的调研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是看不到群众的真实生活,摸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的。群众家里的“小板凳”坐下就能聊,起身就能看,掀掀锅盖就能看到柴米油盐,掀掀铺盖就能感受百姓冷暖。

在秦巴山麓生态移民村的老乡家,习近平总书记挨个屋子转一转,摸摸炕脚暖不暖;走进六盘山区破矮的土坯房,他舀起一瓢水,尝尝水质甜不甜……

把“小板凳”搬到群众身边,想得更周全。“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发表指示多、虚心求教少,把调查搞成“指导”、把研究搞成“活动”,这样的调研隔靴搔痒,看不到问题,更想不出对策。一桌几凳,就是共话桑麻、“取经问道”的会场。大政方针,在围坐中酝酿;痛点难点,在闲话中解决。

20多年前,福建连家船民日子苦,一家人挤一条船。习近平同志抓这项工作时,给船民在岸上建了房。但回访发现有人待不住又回了船。习近平同志猫腰走进低矮的船舱,跟船民促膝长谈,听船民倒苦水:“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那有什么用?我们吃什么?”深入调研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许多具体务实的意见,比如给船民建的房子不能是高层,要让他们能够养鸡养猪解决生计问题。如此船民不仅能安居,更能乐业,终于笑着上了岸。

板凳坐着硬,群众心里暖。近两年,各地纷纷创新调研工作方法,举办“板凳会”、召开“七点半议事”、开展“板凳夜话”,将“小板凳”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家院落,切实走进了基层、走进了群众。

要想用好这个“小板凳”,就要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既“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绝不能变了形、走了样。

电视剧《县委大院》中“围炉夜话”的场景

在电视剧《县委大院》中,有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剧情:光明县鹿泉乡长岭村组织“围炉夜话”活动,本意是让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商议村中事务、调解邻里矛盾,但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了味,不仅占用了村民的休息时间,还出现了“事情白天不办拖到晚上办”的情形,引发吐槽,最后沦落到只能靠发香皂、米面油才能凑齐人数的地步,令人唏嘘。

“小板凳”上有“大门道”。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调研渠道、丰富了调研手段,但屏对屏始终替代不了面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时不时坐坐群众的“小板凳”,在闲话家常中听听群众的心里话,真正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作者:王伟 张敏

来源|青岛宣传